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今年推普周的主题为“推广普通话 奋进新征程”。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普通话的发展
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前身是明清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清朝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发“京国之争”,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以滦平语音为标准音。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三、为什么推广普通话
1.文件引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山东省人大通过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对高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教学与管理融入:高校需把普及普通话和汉字规范化工作全面纳入教育教学基本内容与常规管理体系。从课程设置上,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基础课程,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例如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考核等环节,都应严格遵循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是学生普通话水平达标: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当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普通话水平达标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更加顺畅地沟通交流。
三是教师普通话等级要求:学校的教师实行普通话等级制度,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当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效果,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授课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是校园用语用字规范:校园内的公文、讲义、试卷、板报、校刊、指示牌、标语等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教师板书、电子课件等,都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在校园广播、校内会议、学术报告、讲座等活动中,应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
2.社会需要
推广普通话是深化全面教育内涵、塑造学生良好综合形象的重要基石。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文明传播的核心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在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成为规范用语的“排头兵”。在校园中,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具有多重价值:
一是对教职员工而言,规范使用普通话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教学沟通效率与专业形象,进而带动整体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化。
二是对大学生而言,熟练运用标准普通话不仅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跨地域交流,更能在求职、社交等场景中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为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既是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四、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及普通话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事务。
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二是有利于促进各地区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
三是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发展各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四是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五是有利于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信息的建设,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